征稿启事 (以纸质稿件为主)
承蒙赐稿,十分感谢。为便于匿名审稿,请邮寄一份与电子文本一致的打印稿(补齐缺字),另纸注明姓名、工作单位和学历职称,并附通讯地址、邮政编码、电话传真、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。
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。稿件一经采用,编辑部将及时通知作者,如四个月后仍未收到采用通知,作者可自行处理。因编辑部人员有限,恕不退稿,请自留底稿。咨询稿件处理事宜,请尽量通过电子邮件。
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文稿技术规范附后,望今后赐稿对照修改,以便稿件的及时处理。
附:
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文稿技术规范
一、来稿请以Word文档打印纸本,同时提供电子文档。
二、随文提供内容摘要(200字)、关键词(2—4个)和英译标题,并附作者简介(50字)和联络信息。
三、来稿正文请按“一、(一)、1.、(1)”的序号设置层次,其中“1.”以下的章节段落的标题不单独占一行;文稿层次较少时可略去“(一)”这一层次;段内分项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。
如: 一、XXXX
(一)XXXX
1. XXXX
(1)XXXX。①XXX; ②XXX; ③XXX。
四、来稿中的注释,请采用页下注、每页各自编号,注号置于句末的标点符号之前,如:孔子已有“六艺”之说①,“……将边界查明来奏”①。但引文前有冒号者,句号在引号内,则注号置于引号之外,如:《释名》云:“经者,径也,常典也。”①
五、注释文字标引文献的具体格式规定如下:
1. 著作类:著作者《书名》,出版单位,XXXX年,页X至X。又:著作者《书名》卷X,XXXX年XXX本。著作者、书名之间不加冒号、逗号或“著”、“撰”字样。
例:①郭绍虞《宋诗话考》,中华书局,1979年,页75。
②[清]张裕钊《濂亭文集》卷四,清光绪八年查氏木渐斋刊本。
2. 古代文献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,书名、篇章名后,可标示所属丛书名;书名加篇名者,书名与篇名之间,如有卷次,加卷次。
例:①[清]刘文淇《左传旧疏考正•自序》,《清经解续编》卷七四七,上海书店,1988年,页881。
②《旧唐书》卷七三《颜师古传》,中华书局,1975年,页2594。
3. 杂志类:著作者《论文名》,《期刊名》X年X期,页X至X。又:著作者《论文名》,《期刊名》X卷X号,页X至X。
例:①袁行霈《〈新编新注十三经〉刍议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2期,页7。
②池田秀三著、金培懿译《韦昭之经学—尤以礼为中心》,《中国文哲研究通讯》第15卷3期,页141-155。
4.西文书名与杂志名均用斜体,文章名加引号。日文、韩文参考中文样式。
例:①Ad Dudink, “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”, Sino-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(2004), pp. 46-59.
5.同一篇文章中,重复出现的文献标注出处只列著作、论文名和页码即可,重复出现的注释不用“上同”简略。
六、图表按先后顺序编号,在文中应有相应文字说明,如见图X,见表X。
七、数字用法:
1.公历世纪、年代、年、月、日用阿拉伯数字,如18世纪50年代。
2.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、其他国家民族的非公历纪年,用中文数字表示,且需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。如秦文公四十四年(前722),清咸丰十年(1860),日本庆应三年(1867)。
3.中文古籍卷数均用中文数字表示,如作卷三四一,不作三百四十一,叶(页)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编辑部
地址:北京大学哲学楼328号
电话:01062751189
传真:01062751190
E-mail:ccc@pku.edu.cn